英雄者,当为无私忘我,不畏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之人。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英雄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是历史造就了英雄,反过来又是英雄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英雄是时代精神的代表,是人们生活的楷模,人们崇尚英雄,同时也离不开英雄。
大兴安岭地处祖国的最北方,纬度最高,冬季最长,气候最冷,生活条件最艰苦,被世人称之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高寒禁区”。大兴安岭又是成就伟业、造就英雄的地方。古往今来,八万里兴安英雄遍地,大兴安岭的山峰有多少座,大兴安岭的英雄就有多少个。
1654 年(清顺治十一年)秋,沙俄侵略军在松花江上被清军击溃后,逃到呼玛尔河口,并建冬营,名曰“呼玛尔斯克”。 1659 年(清顺治十六年)英勇的当地中国军民联合作战,奋勇杀敌,终将沙俄的“呼玛尔斯克”冬营付之一炬,赶走了侵略者。
1685年,清军精兵3000,在都统彭春的率领下,乘战舰、携火炮、持刀矛从瑷珲出发,分水陆两路进军雅克萨。正义的力量,愤怒的火炮,骁勇的士兵,无畏的边民,赶走了沙俄入侵者,取得了第一次雅克萨战役的伟大胜利。1686年,又取得了第二次雅克萨战役的伟大胜利。雅克萨之战以清军的胜利而被载入英雄史册。
1941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叁支队挺进大兴安岭,出没于深山密林之间,高扬抗日救国的旗帜,和当地群众一起,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抗联叁支队的英雄业绩将永远铭记在大兴安岭人民的心中。
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全面开发建设大兴安岭,来自祖国各地的林业和铁路职工两万多人,铁道兵叁、六、九师八万官兵在滴水成冰的高寒禁区、在人迹罕至的莽莽林海,爬冰卧雪、风餐露宿,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打响了开发大兴安岭的全面会战,取得了会战的全面胜利,其英雄的壮举惊天动地,其英雄的业绩与日月同辉。
1969年至1971年,正值大兴安岭急需用人之际,先后有五万多名知识青年从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等大城市“上山下乡”来到大兴安岭,为大兴安岭的开发建设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做出了巨大的奉献和成绩。
大兴安岭开发建设40多年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大兴安岭开发建设40多年来,无数开拓者和建设者用青春和汗水,甚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这是大兴安岭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兴安岭开发建设40多年来,造就了英雄万千,他们是大兴安岭人的杰出代表。
在这里,我们所列举的只是大兴安岭开发和建设这部英雄长卷的数页,只是大兴安岭开发和建设中万千英雄的数个。但在他们身上,却集中体现了大兴安岭人的精神风貌、集中展现了大兴安岭人的意志品格……
44年前,大兴安岭还是一片蛮荒之地。莽莽林海还在沉睡,座座高山仍在冬眠,只有鄂伦春、达斡尔等少数民族在这片原始森林中过着游猎的生活。这里是共和国最大的国有林区,这里有极为丰富的宝藏和资源。
1964年是年轻的共和国成立的第十五个年头。这一年,艰苦卓绝的自然灾害即将过去,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即将到来。矿山开采急需坑木,铁路铺设急需枕木……
2月10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第三次开发大兴安岭。鉴于前两次的开发经验,决定由林业部和铁道兵集中兵力联合作战,不仅要进得去,还要站住脚,更要把木材运出来。为完成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艰巨任务,铁道兵三、六、九师增编到八万人,全部投入到开发会战之中,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修筑贯穿大兴安岭南北的嫩(江)林(海)铁路。至 1983 年底,铁道兵八万官兵在大兴安岭共修筑标准铁路 792 公里、架设铁路桥梁 124 座、修建铁路隧道 14 座,为开发大兴安岭林区、建设祖国边疆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斗中,有100 余名铁道兵官兵光荣牺牲,长眠于大兴安岭的莽莽林海之中。
在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过程中,八万铁道兵官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战胜了无数的艰难险阻,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其功可昭千古,其名可传万世。为铭记他们的光辉业绩,缅怀英勇献身的烈士,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大兴安岭行署于 1988 年 7 月 1 日在加格达奇区北山森林公园建起一座“铁道兵纪念碑”。
在这里,我们摘编了铁道兵在会战中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几个片段献给大家,让英雄们的事迹永远成为我们阔步前行的精神动力。
运送物资
1965年的大兴安岭的冬天,雪大,风寒,天出奇的冷。铁道兵某排奉命向新开辟的站点运送物资。虽说只有10公里的路程,却因无路可行而变得十分艰难。战士们的随身装备包括背包、大衣、步枪、子弹、工具、粮食和炊具等,足足有30多公斤重。战士们背着自己的装备,在没膝深的大雪中经过叁个多小时的艰苦跋涉,才到达了目的地。稍事休息后,他们又要返回,因为他们刚才背来的只是自己的装备,真正的运送物资的工作还没有开始呢。在所运送的物资中,最难运的东西就是帐篷顶,因为帐篷顶太大了,一个人根本就背不动,人多倒是能抬起来,可在没膝深的大雪中又怎么走呀,这可怎么办?还是老班长有办法,他和战士们一起就地捡来树木的枝杈绑在一起,做成了一张雪爬犁,战士们兴高采烈地把帐篷和其它物资放在上面拉起来就走。又是叁个多小时的艰苦跋涉,到达目的地时,天早已大黑,狂风夹杂着大雪也变得更加猛烈,气温在急剧地下降。战士们就地垒起厚厚的雪墙,在雪墙中架起帐棚,埋上锅化雪烧饭。夜里战士们还要轮流在风雪中,在寒夜里,持枪站岗。
他们就是这样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当朝阳再一次从大兴安岭的上空升起的时候,他们又将要迎接新的一天,迎接更加艰苦的工作。
盖“叁用堂”
故事发生的时间仍然是在1965年那个寒冷的冬天。
部队来到了新的工地,要建一个“叁用堂”。战士们本是住在帐篷里的,而所谓的“叁用堂”就是盖一个有叁种用途的较大一些的房子。一用是作为战士们吃饭的食堂,二用是作为战士们学习的课堂,叁用是作为战士们开会的会堂,简称之为“叁用堂”。
为了抢时间争取提前完成任务,战士们起早贪黑,干劲十足。盖房子就要和泥,和泥就要用土,大冬天的只能刨冻土了。刨冻土在寒冷的大兴安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抡圆了镐头一镐下去,冻土上只留下一个小白点,这地方的土真是太硬了。战士们把好不容易刨下来的冻土块放在架好的一口十二印的大铁锅里,锅下架火,还要加上雪,这其实是在化土熬泥,尽管这样仍常常是上面的土块还没有化冻,锅底下的泥巴就已经糊了。盖房子要有房架子,就地取材,这地方就是木头有的是。战士们的“叁用堂”不仅房架子是木头的,就连墙壁也是木头的,是用木板钉到房架子上去的,然后还要在墙壁的两面抹上泥巴,抹泥是为了防风,这样的房子叫“板夹泥”,那时候很多房子都是这样的。没有铲泥的工具,战士们就用手抓起泥巴来往墙上抹。泥乎乎的手在寒风中吹着,很多战士的手上都裂开了一道道的血口子,很疼很疼的。为了加快伤口的愈合和止疼,战士们就用猪油往手上抹,效果还真不错。
经过十几天的努力,“叁用堂”终于盖好了,战士们就在“叁用堂”里吃饭、学习和开会。由于墙上的泥是冻上去的,所以夜晚在马灯的照耀下亮晶晶的,战士们就戏称它为“水晶宫”。
吃水果糖
1965年的国民经济由于受连续叁年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生活物资十分匮乏,吃饭凭粮票,买布凭布票,买糖凭糖票,什么东西都是要凭票供应的。那时候部队虽然也是有粮食定量的,可刚开进大兴安岭的时候也常是吃不饱的。每天的主食就是高粱米饭,副食就是脱水干菜、海带、盐水泡黄豆、冻白菜等。由于官兵们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有的战士的视力开始下降,就连夜间站岗都看不清东西;有的战士吃不惯又冷又硬的高粱米饭,得了严重的肠胃病。后来部队从嫩江后勤基地运来了大批的黄豆,炊事班开始生黄豆芽、做豆腐,提倡粗粮细做,花样翻新,炊事班里也养起了猪,部队的伙食才有了明显的好转。
在大兴安岭开发会战的初期,战士们从没有见过水果,就连正月十五吃元宵、八月十五吃月饼,今天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在那个艰苦的岁月中都变成了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奢求。
有一次,一位上海籍的战士要过生日,家中的父母给他寄来了一包水果糖,他十分郑重地把这包水果糖送到了连部,和连长说要让全连战友共同享用。战士们每人分到了一块水果糖,高兴得就像过了年一样。
业余生活
铁道兵八万官兵会战在号称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施工任务非常繁重,但战士们的劳动热情还是十分高涨的,业余生活也还是丰富多彩的。一日叁餐,饭前一定要有歌,都是男声齐唱,都是革命歌曲,如《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下定决心》、《要奋斗就会有牺牲》等。若逢团里营里集合开大会,那会前的各连之间的拉歌活动就更热闹了。连与连之间的拉歌不仅是比唱歌,更是在比作风、比干劲、比团结。每到这种时候,战士们都特别认真,特别卖力,大家都在直着脖子使劲吼,谁都不肯落后,那都是为了集体的荣誉嘛,当然是要尽力的。
在连队的工作日程安排中,每周都有固定的文体活动时间,战士们自己办晚会,以班为单位演出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节目的形式最常见的是“对口词”、“三句半”、“山东快书”等,因为这些文艺形式比较大众化,谁都可以上去演,还特别地有激情;节目的内容最常见的是班里的好人好事,因为这些事迹就发生在战士们的身边,看起来亲切,又能起到表扬先进树立榜样的作用,战士们也都非常喜欢看这样的节目。
在会战的初期,战士们要想看场电影那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就是偶然有那么一两次机会也多是纪录片,如《新闻简报》、《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等。1967年的冬天,战士们在工地上盼到了一部叫《青年一代》的故事片。电影是晚上在露天放映的。冬天的大兴安岭白天都冷得直冒烟,夜晚就更冷了。战士们穿着军大衣,冒着严寒坐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观看,是难得的故事片嘛。可时间一长,战士们就开始打起了哆嗦,实在不行了就全体起立跑步,跑步也要围着银幕跑,一边跑,一边看那正在发展变化着的剧情。跑暖了再坐下,那晚的《青年一代》,战士们是跑了叁次步才看完的。尽管这样,战士们仍看得津津有味。
力量源泉
在大兴安岭进行开发会战的时候,铁道兵部队的作业施工还没有什么现代化的设备,只有那些条件稍好的地段才能用上胶轮手推车,条件不好的地段,就全靠战士们人扛肩挑,清一色的重体力劳动。由于铁道兵是在大兴安岭这样的高寒禁区进行施工,所以施工的季节性非常强。为了抢时间、抢工期、抢进度,整个部队几乎是叁天一场小会战,五天一场大会战。会战中,各班、排都是独立作战,每个战士都有每天的任务指标。为了超额完成任务,战士们“刮风当电扇,下雨当流汗”,风雨无阻战斗在工地;为了超额完成任务,战士们“轻伤不下火线,重伤坚持干”,常有人带病工作在施工的第一线。会战中班与班之间,排与排之间,你挑战,我应战,你追我赶干得热火朝天,到处都是红旗在招展,到处都是沸腾的场面。初春时节的早上两点,天色刚刚放亮,炊事班的一位老兵到河边挑水,路过工地,便操起小车推起土来,他一人自装自推自卸,等到战士们上工时,他一人已经完成了5.5立方米的土方。
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在这样繁重的工作压力下,铁道兵官兵为什么还能保持这样旺盛的斗志,为什么还能拥有这样强大的战斗力?这一切都源于部队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治思想活动,使战士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生死观、荣辱观、价值观。“向雷锋同志学习”,“做雷锋式的毛主席的好战士”,“党叫干啥就干啥”,“祖国的需要就是我最大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劳动光荣、艰苦光荣、当铁道兵光荣”(简称“叁荣”),这些充满豪情壮志的誓言,已经成为每个战士的行为指南,已经化为每个战士的自觉行动。施工中,部队还十分重视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及时发现典型,及时宣传典型,出现了人人争当模范,人人争做英雄的壮观局面。部队还以连为单位,每月召开一次军人大会,定期公布伙食帐目等,实现了官兵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民主和谐,密切了干群关系。
在大兴安岭的开发会战中,尽管天是冷的,可铁道兵官兵的心里始终是火热的。